今天,普天同庆祝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发自肺腑的祝福。
笔者迫不及待,选择观看期待已久的电影《1921》。
之所以在超前点映时忍住没看,正是想把这个完美的期许,实现在7月1日这一天。
2小时18分钟的观影时间,当影院灯光亮起,我却迟迟无法抽离剧情和人物影像。
看主旋律片,从未有过的体验,因为这部《1921》,彻底颠覆了之前对主旋律片的固有印象,哪怕是同为建党题材的《建党伟业》和《开天辟地》都没有这样让我发痴。
《1921》到底给了我什么?我觉得有太多的话要说,却又怕说不全、说不准。它给了我部全新的、从未有过的体验感。
首先,它没有像流水账那样复述历史,没有给观众上枯燥的历史课,硬性普及历史知识。
1921年那段历史,只要是受过12年教育的,几乎都耳熟能详。电影的存在,无非是把那段历史影像化。
可怎么影像化这段历史,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921》聚焦的1921年前后的故事,以上海为故事中心,将镜头辐射到了全国各地,乃至海外。
影片选择不同以往,它从参与一大筹备、召集与组织会议的李达、王会悟夫妇的视角与心路历程出发,串联起一代革命青年与知识分子积极参与救亡图存的行动。
影片不仅仅再现历史风貌,同时努力再现一代人的精神气质。
镜头如同显微镜一般,把1921年前后的故事无限放大,把过去缺少的拼图一块块补齐,让这份高亢的爱国情感更加激荡。
《1921》在人物刻画和故事铺排上下了很硬的功夫,用鲜活的人物形象去解构历史的脉络,用细致入微的故事情节去颂读历史。
没有脸谱化、没有说教化,没有拧巴而此起彼伏的硬口号,没有强行灌输的各种主义。
剧情构思极为新颖,把镜头聚焦在一群年轻人身上,100年前年轻人的热血青春和理想斗志,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化银幕下现在的观众,产生一种历史与现实的情感碰撞,火花四溅,心有灵犀。主旋律电影能做到这一点,真的是了不起。
如果说看《建党伟业》像在和一堆熟人朋友见面闲聊,而看《1921》则更像在和知己红颜推心置腹说心里话。
看完《1921》,忽然觉得现在的主旋律电影拍得是愈发精致,对人物与细节的还原与再创作也更加有说服力。很显然导演和剧组对对剧情气氛的渲染和演员情感的调动背后是花了很大心思的。
这种演员扎堆、群戏繁复的电影着实不好拍,《1921》无疑做了个优秀的示范。
其次是人物的表演,不论是戏份多少,露脸时间长短,基本上都做到了角色入戏,代入感很强。
由于每个角色的独特性和鲜明性格,让观众不再去计较演员和历史人物原型像与不像。
几乎每个角色都用合格的发挥,化解了脸谱上的对号入座问题。
《1921》是部时代群像戏,并没有唯一主角,但能看出每个人都在尽自己的全力于表演中向角色原型致敬。
《1921》和之前的《建党伟业》《建国大业》等主旋律片一样,都采用的是全明星阵容,如黄轩、倪妮、王仁君、刘昊然、陈坤、李晨、王俊凯、胡先煦等等,既有家喻户晓的实力派,也有新晋的新生代,可以说老中青演员混搭。
片中的角色有31岁的李达,45岁的何叔衡,28岁的毛泽东,35岁的董必武,25岁的陈潭秋,31岁的李汉俊,19岁的刘仁静,23岁的王尽美,20岁的邓恩铭……所有这些先辈们平均年龄只有28岁!
演好这些历史名人的青春时代,挑战和难度何其大。
黄轩主演的李达和倪妮主演的王会悟是革命夫妻,两人的经历成为引领全片群戏的主线,因而两人的表演镜头更多。
黄轩是个演技派小生,他的演技和表现大家有口皆碑,这次演绎的李达同样没让人失望;尤其在在李达和王会悟天台唱国际歌时,观众被煽下泪水,这二位可谓真正琴瑟和鸣的革命夫妻。
我一直很在意毛泽东在《1921》中的形象和表现。
由王仁君扮演的青年毛泽东扮相上首先打消了我的担忧,而他自始至终的表演,基本做到了“我心目中”的毛泽东。
邓恩铭最后受刑的时候,革命先烈的那种历史意义瞬间撞击到了脑海。
再次,是《1921》片子的现实意义。
《1921》释放出来的热血奋斗与革命热情,让观众血脉喷张,特别是对年轻观众的洗礼,更是一次青春理想和革命历史传奇的“双向奔赴”。
它所还原的先辈们的青春芳华,是最为动人的。
影片之所以感人,是观众在看片过程中不由自主做了历史和现实的纵向类比。
确实,先辈们的青春年华不但充满理想和斗志,美得像一片散文诗,最主要的是这种倾注热血的青春让我们享有了今天和平的美好。
从历史的纵深去探寻历史的广度,而非《建党伟业》那般走马灯叙事,让1921年的周遭时空显得丰满。
在中国共产党走过风雨百年历程后,观看《1921》这样的片子特别有意义。
作为一部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大片,通过影像的方式去还原100年前的热血青年,为了这个国家去奋斗和抗争的经历,让吾辈了解革命先烈们的事迹,并铭记历史以此为鉴。
《1921》制作精良,主题鲜明,细节真挚,人物接地气,场景波澜壮阔,精致还原年代感和极强的沉浸感。
这些鲜明的特色,让《1921》成为“七一”这个特殊档期最值得关注的爱国主义佳作。
当然,《1921》中也不乏商业元素,这也是网友观众各执己见的设置。
《1921》融入了谍战、悬疑、枪战、动作等类型片的元素,很显然是片方考虑到了观赏性和市场。
有人认为这些元素娱乐画了片子的类型,不太严肃。
但看过之后我要说,这些元素用得恰到好处;不但不影响片子的类型和质量,而且调节了影片的节奏,让历史故事更具观赏性与艺术性。
据导演和制片人讲,这些元素的加入首先基于最新挖掘的史料。在确凿的史料支撑基础上,主创展开了类型元素的想象,在影片中,谍战线索的加入扣人心弦,例如日本特高科密探对日本共产党人以及李达的追踪,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与尼科尔斯基与法租界密探之间的缠斗,这些类型元素的加入既能增加影片的悬疑氛围,同时也再现了当时波谲云诡的社会环境。
现在看来,这些设置并非画蛇添足,恰恰是锦上添花;这也是作为主旋律片的《1921》一抹亮色。